|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0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0 years, 3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Jun Zhou
on December 27, 2013 at 10:08:28 pm
 

                                                   全球治理與競爭力讀後感            應華104 李佳儒

 

此篇文章分成三部分講述,第一是全球化的後設情境,二是全球化思維組織的變革,三則是領導力的提升,文章的前一和二章我認為很有道理,因此會在這個部分有比較多的著墨,首先,前兩部分敘述典範的轉移,現在我們正處於的是一個球化的世代而之前則是民族國家的世代,這兩種是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而從民族國家轉到全球化,就是一種典範的轉移。作者認為機械論的出現正好與民族國家作由一個相輔相成的搭配,因為他們都是重視理性邏輯,重視個體的一套理論,從民族國家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種個體意識強烈的國家型態,標榜著獨立,自主,不同於其他世界上的國家,因此在這樣的體制下,整個地球是以一個個獨立的國家體制在運作,國與國之間並沒有過多的牽連,而在一個國家內的大家又如同機器的零件,一個個地在運作,這樣的世界型態不同於現在的全球化世代。

相對的,我們所處的全球化世代則和量子理論互相影響,重視情感和性靈,重視脈絡與連結,現在在不同國家之間有著一定的牽連,從政治,經濟到社會都會因為一邊的國家局勢而影響到其國家,就像之前美國的二級房貸危機導致全球經濟風暴,突尼西亞的革命引發一連串的茉莉花革命,甚至連布希的丟鞋子世界也影響到其他國家,因此,我們可以了解民族國家和全球化世代是差異非常大的型態,所以當典範轉移時總是會造成一些摩擦,因為當人們在一個型態下運作已久,就會產生組織慣性,阻礙典範的轉移,這也就造成或大或小的衝突。就我個人而言,自有記憶以來就已經是處在全球化的世代,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因通訊設備日益先進而又逐漸擴大到各國人民的交流,現在的我們總會有一兩個遠在他國的朋友,因此我覺得全球化除了和量子論的相互配合外,也有很大部分是和通訊革新有關。

我覺得無論民族國家或全球化的形態都各有其利弊,從我小時候就被灌輸全球化的概念,當時我認為全球化是一種很好的發展型態卻無法體會到他的危險之處,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有提過最近的食安風暴,才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僅僅是因為商人謀取利益的貪婪之心,也和全球化息息相關,因為全球化改變整個台灣在全球分工的角色,台灣的化工業就變得蓬勃發展,所以不肖業者就可藉由良好的化工技術去欺騙消費者的味覺,除此之外,之金融風暴也是一個負面例子。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國與國之間都相互依賴並牽連著,這也不免成為政客操作國際局勢的手段,我覺得台灣身兼全球化的受益者與受害者,我們從中獲得經濟利益但同時也受到大國的箝制,但我想是無法止得到好處而不付出代價的吧,可是該如何把傷害降到最小就是我們該努力的地方,希望在變幻莫測的全球化體系下,台灣還是可以繼續從中生存下來。

第十週 全球治理與競爭力 閱讀心得         

                                                                                                                         應華106 張容瑄

   

    每當提及競爭力,總會和「經濟」聯想在一起。在全球化已然形成的情形下,無國界經濟發展其背後所潛藏的嶄新商機,都迫使各項產業奮力追求新的發展模式──即進行所謂的產業升級及轉型。不僅如此,隨著當今社會運輸工具的革新與進步,更是使得國與國之間幾無距離,跨國企業愈做愈大。然而,面對此種現況,企業,甚至是國家應該如何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繼續生存發展,保持競爭力,乃是一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上幾個重要的貿易區塊逐漸形成,甚至有更加龐大、緊密的趨勢。例如: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東南亞國協〈ASEAN等等。這些區域貿易組織都顯示,區域整合已成為必要的國際合作模式,因為如不結盟,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是絕對無法在當今社會的洪流當中生存的。反觀台灣,在受到政治體制與國際壓力的現實下,是否也能突破重圍呢?尤其是近年亞洲在中國大陸的領導之下,與東南亞國協有組成自由貿易區的趨勢,且日本也有意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若屆時台灣並不被接受,納入其中,我們又該如何做出回應,競爭力又會變得如何呢?

 

   因此,針對這些現象,諸多學者及政府皆提出了對策。首先,應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如從泛用品轉變為專用品,亦即採差異化的策略。除此之外,在生物科技、醫療領域等積極申請專利以保護創新;但更重要的是,台灣企業應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並致力於防範台灣本土企業出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國家。唯有透過這些方式,才可能使台灣維持競爭力,甚至國家實力愈變愈強。

 

  台灣本是以中小企業為大宗發展的國家,不論資金規模等皆不如他國的大型企業;再加上我國受政治現實而使加入的國際組織少,面對的貿易困境更是較他國艱困。因此政府和企業間的密切合作將影響台灣的未來及經貿能力。  

 

全球治理與競爭力心得 

周欣宇 

應用華語文學系乙班 

        每個國家都有著血淋淋的蛻變經歷。這些經歷可以讓國家變得更為強大,也可以是國家迅速敗壞。我們都知道國家不會自己進行蛻變,使其蛻變的是各國的領導者們。

       此外,決定一個國家的成就的除了領導者外,還有其本身的地理環境。一個土地貧乏的國家,對於從事農業方面的發展就十分有限。這種國家就會以其他的發展將農業取而代之的。但許多國家為了創造經濟上的奇蹟與快速提升其經濟的而邁向工業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工業對國家的長久危害。其中最為轟動的工業污染事件之一的水俁病。這起在日本漁村發生的一起由於工業污染導致平民大規模中毒的重大事件。這起案件轟動全球,也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工業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除了日本,世界各國也有著同樣的問題。一個國家的轉型意味著人民的就業也跟歲其改變,就台灣而言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自轉型而來,人民的就紛紛放棄農業從事工廠員工。除了福利較好外,穩定的收入也是其中最為吸引人民轉業的因素之一。農民的​​收入會隨著天氣改變,一旦遇上壞天氣可能會血本無歸。對於要養妻活兒的家庭來說,要冒的險實在太大。

        其實真正讓人們了解到工業衝擊的是近幾年來的食品安全亮起的紅燈。商人為降低成本獲得暴利罔顧食客的安全將各種的化學添加劑加入食品中,以增加其美味的程度。這種事件的發生逐漸頻繁,而其中的因素除了是工業的平民化之外,就是這些化學藥品容易被商人們買到。政府在努力打擊這些黑心食品的同時,也要更為嚴格的控制這些化學品的買賣。這樣才能更為有效的確保食品的質與量。

        政府們也開始意識到工業帶來的種種問題。近日來不斷的鼓勵人民重新從事農業,以減少污染並確保食品的安全。可是過慣了安逸生活的人民們是否能重拾鋤頭呢?


 

 

看見台灣——美麗與哀愁

499850626     應華系103B     蕭偉騰     

 

        看見台灣,是齊柏林先生花了三年的時間用直升機空拍的方式,拍下來的一部台灣寫實紀錄片,影片中有很多撼動人心、令人深思的畫面。這部紀錄片用一萬五千英尺的高度,拍下台灣美麗的海洋、遼闊的平原、雄偉的山峰,以及人類活動與工業發展所留下的慘痛後果。這位導演齊柏林先生,本身是一名公務員,二十年前就已經用相機空拍記錄台灣澎湖(五年前華視新聞雜誌記載),因為零九年發生在台灣的莫拉克風災,看到滿目瘡痍的台灣之後,他不顧一切辭去公務員的身份,變賣家産,拍下台灣最真實的面貌,希望台灣人真正地瞭解這塊領土。

 

        影片開頭是記錄台灣各處的風景面貌:有勤奮勞作的農民、在田裡嬉戲的小孩子、青綠色的農田、無數的海上蚵棚、一整片金黃的稻穗、波瀾壯闊的山水、海鷗、白鴿等等,在一萬多英尺的高空看台灣,真的讓人歎為觀止,沒想到台灣這個雀型小島,確實如此豐富多繞。導演設計了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用九個巨大的足跡烙印在花東玉里鎮的稻田中,是農民用收割機一點一點修飾出來的成果,目的就是想引起我們這群視覺動物關注。回到台灣領土遭到破壞的畫面:一處處因為天災而坍塌的地方、人們過度砍伐的景象、工業污染、出口水泥、用肥沃的泥土換取商業的價值(不惜一切價值種植茶葉外銷等)等等。旁白的字字句句,都在諷刺台灣人用金錢出賣這塊領土。似乎這些問題台灣人早已一清二楚,但是,並不被重視,只因為事不關己既不勞心,但,看到如今台灣這種令人慚愧的畫面,相信很多台灣人已有所反思

       

     齊柏林導演拍攝這部紀錄片並不順利,最重要的問題——是資金:直升機租金與油費一小時十萬塊,攝影系統三千萬,齊柏林先生不惜用房子抵押,換來七八百萬的現金,加上自己的財產變賣,幸好有台達電前董事長鄭崇華贊助了三千萬,才順利進行拍攝。齊柏林先生不惜一切代價拍下台灣最真實的一面,希望大家看到真正的台灣面貌,我想,這個目的已經達到,可是,人們真的會因為看了這部影片就所有行動嗎?並不見得!現在只是一股熱潮,人們都在歎息台灣遭到破壞,可能一些人已經投入解決工作,可是,如果勢力單薄,也無法改變什麽,畢竟,人類最重要的任務是——生活,只有解決了現有的生活困境,才會想到下一個任務!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可是這個問題暫時不會對人類造成嚴重的危害,所以人類理所當然地便不會去理會。我想,如果某一天,這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就應該會被重視吧?

 


電影─看見台灣  觀後感

國四丙  葉姵妤

(在老師的推薦下去看了,但不知道要放在哪裡,所以就找了比較相關的一週來放了)

 

電影一開場映入眼簾的是台灣脈絡,化作鳥兒,可以看到河流的脈絡,海岸的紋理,水流的川紋,山石的理路,像根一樣蔓延在台灣的土地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台灣的高山、海洋、湖泊、小島等美不勝受的畫面,幾乎每一個畫面都捕捉到土地的生命,光影的明滅,水波的脈動,雲霧的飄緲,動物的姿態。這一段幾乎沒有旁白的高空攝影,配上何國杰的配樂,會有一種莫名地感動,可能就像是當初葡萄牙人高喊福爾摩沙的興奮之情一樣吧。看完驚艷的台灣美景,接著是台灣土地生活的人們,稻浪的波紋,戴著紅帽的農婦,挑著滿瓜果扁擔的果農,陪伴著養蚵農的海牛,出海的漁船,每個畫面都讓我們看見,大地毫不自私的分享養份,分享台灣的活力,而我們又怎麼回饋我的土地呢?

 

畫面雖然呈現配著梅花鹿姿態、牛群的奔跑、白鷺鷥的飛翔,但不知何時,音樂聲響起擋不住的鼓噪,已經開始預告著接下來的難以喘息的事實。影片接著用一場暴雨,揭示台灣土地無法負荷氣極端氣候的壓力,泡水裡的果園與道路只是一個開始,台灣山林的地質的脆弱,是否暗示著我們不可能無止盡的開發?那個出名至極,阿里山日出的祝山車站一隅,沒想到畫面一拉遠,旁邊便是山坡地崩塌危險景象。接著是高山茶葉、蔬菜等各種高山農業,清淨一帶民宿林立,飯店疊架在行水區等開發畫面,旁白諷刺著說到這是上山喝茶的雅趣,毫不留情打在螢幕上,似乎也打在每個人臉上。這還不夠,人類的慾望不僅於此!影像一幕一幕無法停止的打開哀愁,例如:水庫淤積水泥海岸河川汙染工業開發無止盡的電力需求垃圾問題山坡地開發水泥開採地層下陷

 

然而這些環境問題,指向著一件事情,人類滿口說為了更好的生活,但這只是無止盡開發的藉口。我們只想要更多,更多房子、更多資源、更多金錢,這些卻是用大地的生命換來的。旁邊說到「我們會不會留給下一代汙染殆盡的環境」時,畫面從貢寮沙灘上玩水的民眾,慢慢帶近了遠方的核四廠...

現在的世界,大多數人都在追求「更多」,卻不知道這都是利用環境的傷痕、土地的破壞所換來的。影片後段,介紹洪箱有機農法的理想,洪箱說:「蟲吃剩的才是我們的」,因為自然界與我們一同生存的,還有許多珍貴的生命萬物,而我們該追求的是土地上所有生命「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人類物質慾望「更多」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環境、更好的心靈、更好的生態。影片末段音樂用輕亮的女聲唱了『看見』,希望大家看見農業的美,文化的美,海洋的美,也希望大家認清假裝看不見的問題。最後從十分瀑布到玉山,從原聲合唱孩子們,爬上玉山吟唱天籟之聲,請大家記住台灣的美!我們生活常常關心八卦、關心哪個新手機出了沒,卻只有很少人關心土地的故事,可能甚至連你身旁大樹被砍掉,也總是事不關己的假裝不見,希望讓自己的環境更好,那就先從關心自己的土地開始,這樣才能將美的環境保留下來,促使不好的壞事能夠改善。

 


 

應華大四(B     499850717      蔡愛琳

 

《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與《全球化與治理》心得分享

 

     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徵包括:一、全球治理的實質主要是以全球治理的機制為基礎,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權威為基礎。二、全球治理的存在是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所構成的複雜結構,它強調的是行為者的多元性和多樣化。三、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參與、談判和協調,強調的程式是以基本原則與實質的基本原則為同等的重要。四、全球治理與全球秩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全球秩序包含著那些世界政治在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常規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礎性的,而另一些則是程式化的。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全球範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而這些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準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第二、全球治理的規劃與制度。即維護國際社會之間的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係和規範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範、標準、政策、協定、程式等等。第三、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劃與制度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第四、全球治理的客體。即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以及很難依賴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等。第五、全球治理的效果。它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劃與制度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等。

 

     在各治理主體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由於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國際體系中的不同地位,體現出了三種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國家中心治理模式。即是主權國家在彼此關注的領域中,出於對共同利益的考量,通過協商、談判而相互合作、共同處理問題等方式,進而產生了一系列國際協定或規制。二是有限領域治理模式。即是國際組織針對特定的領域(如經濟、環境等領域)開展活動,使相關成員國之間實現對話與合作,以達到實現共同利益的模式。三是網路治理模式。即是指在現存的跨組織關係網路當中,針對特定的問題,建立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礎上,協調目標與偏好各異的行動者的策略而展開的一種合作管理。

 

     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日益深入,各國的國家主權事實上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人類所面臨的經濟、政治、生態等問題也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國際社會之間的共同努力與互助。全球治理順應了這一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內在要求,而這一要求有利於在全球化時代確立新的國際政治秩序。雖然如此,但當前的全球治理也面臨著諸多的制約因素,所以對全球治理的前景我們並不能抱著過分樂觀的態度。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各民族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極不平等的地位關係,這種關係嚴重地制約了全球治理目標的實現。富國與窮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程度和綜合能力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作用也極不相同,它們在全球治理的價值目標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性。二是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結束後它加緊奉行了單邊主義的國際戰略,對於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響。三是目前已有的國際治理規制一方面還遠遠不盡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權威性。四是全球治理的三類主體都沒有足夠的普遍性權威,用以調節和約束各種國際性的行為。五是各主權國家、全球公民社會和國際組織之間各有自己極不相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在一些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上很難達成共識。六是全球治理機制自身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管理上的不足、合理性的不足、協調性的不足、服從性的不足以及民主性的不足等等。

 

                                                                                       看見台灣觀後感                 應華104李怡慧 40085005I

   

        有別於其他紀錄片,這部影片中沒有太多台詞,沒有太多人物,沒有太多劇情,一部看似平淡,卻隱含重大意義的電影,磅礡的音樂,多層的取景,讓我們真正地認識台灣的樣貌,當我還在感嘆台灣的美,驚呼住在台灣,卻有太多沒有發現的地方時,音樂忽然轉了風格,變得強烈,震撼接續而至,一幕幕令人不可置信的畫面就擺在眼前,為了經濟成長而使山河破碎、汙染。我身在台灣,只看到風景區、城市,而忽略了那些受到破壞的地方,忘了在都市發展的同時,我們失去了什麼,我們讓這片土地承受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台灣原是個美好的國度,如今卻變了樣,今年的年度代表為「假」,在這塊土地上有太多的欺騙,食安問題、日月光的工廠汙染問題,許多不肖廠商為了利益,罔顧台灣人的權益,而政府卻給他們許多優惠措施,雖然這部片讓政府看到環保的重要,並祭出要保全國土的措施,希望真有實行,而不僅是順應民應而做個樣子。

   

       其實台灣還有很多很美的人事物,齊柏林在影片播放後和我們分享一則小故事,他說影片後面有一群小朋友在山頂揮舞國旗,那是那所學校的校長所給他的驚喜,那位校長說他們常帶學生出國比賽,但礙於國際地位,常常無法拿出國旗,他希望能夠藉由這次機會,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確,這部片不只讓本國人看見台灣,並讓許多外國人因此看見台灣,並省思自身國家的情況。我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也希望這份心能夠讓我們善待這塊養育我們的土地,而不只是予取予求。為了讓我們認識真正的台灣,齊柏林費時許久,藉由他的鏡頭,我們看到了真實的台灣,也影響了許多台灣人,讓政府有所作為之外,也讓民間開始更加重視環保等議題,不再被假象蒙蔽,我想近日會挖掘出許多真相,這部片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這部片讓我們開始重視這些議題。

   

        我認為台灣的產業本身就存在許多問題,政府不應該只重視半導體產業或是其他製造業,這些對於台灣的發展並無實質的幫助,只是讓台灣的污染議題更加嚴重,並讓台灣一直定位在代工的階段,讓台灣人的薪資水平節節後退。許多領先的本土品牌,並不重視研發,研發經費只占百分之一,這也是產業結構無法調整的原因,我覺得台灣可以有更多的有機農業,台灣的農業技術相當進步,這部分值得更加重視,即使現在有很多農業發展成功的例子,但政府若不多加重視,這部分的發展也會有所侷限。上次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為《千甲》,它談到「社區協力農業」,這是讓一個新的制度,協助社區合力種植有機農產品,讓弱勢者有更加安定的生活、讓土地不再受到破壞,也能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我覺得我們必須更加重視農業的自給,往後油價提升,進口糧食變貴,若照現在的自給率而言,我們根本無法負荷未來的糧食價錢,到時會產生很大的危機。如果社區協力農業可行,是否可以持續推廣到更多鄉鎮,製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外,也能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的食材。在這樣的團體下,建立更活絡的社區聯絡網,彼此互相照應,並結合觀光,讓社區能夠自給,並達成通路穩定、建立認證、環境永續的目標。我家在台南永康,高中時寫了一篇關於附近農業的小論文,討論休耕的問題,那時我們拜訪很多位農夫,許多農夫選擇休耕,一來是因為休耕所領到的錢比耕作多,二來是農夫們年紀都大了,而子女不願意繼續從事農業,因此在我的高中附近都是一片片休耕的農田,那時也無法想到更好的運用,只覺得這樣很浪費,現在我覺得或許可以將這個制度試著推廣到其他鄉鎮,只是我還不太明白這個制度推行的困難度以及可行性,因此如果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利弊,或許可以改變這些農地休耕的命運,而賦予它們新生命。社區協力農業只是嘗試,但如何讓它永存,需要更嚴謹地規畫以及更多人的重視。

   

        這部片讓我對於台灣的現況有許多感觸,也讓我開始思考這堂課所提及的全球化,我們究竟該在全球化下扮演什麼角色,該如何應變,是我們未來最大的考驗。

 

 


《全球治理與競爭力》上課心得 梁凱韻 40085045I

 

  今天的主題是全球治理。台灣面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要降低成本,所以化工業非常發達的台灣利用化學合成物如調味料和色素等添加到食物裡,但是也因此危害了人體健康。此外塑膠袋在台灣生活也是很常見的,人們為了方便而大量使用塑膠袋,孰不知這對地球和人未來生活的環境都帶來很大危機。

 

  台灣的勞動開始轉型。以前人們還是從事農業,但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多數已是往服務業發展了。現在的勞動比例為2.6%農業生產、33%工業生產和64.3%服務業。美國和日本在50年前服務業就已經達到了台灣現在的這比例。經濟發展和上個禮拜所討論的政治發展是不同的,經濟發展會因工作形態的改變而打破國界地域。台灣繼服貿協定後,和新加坡、紐西蘭也簽訂了經濟合作協定。目前還在和印尼和菲律賓協議中。和越多國家合作,台灣也也開放。但是開放也會為台灣帶來一定的威脅。糧食牽涉到國家安全。一個國家成本再高,也不能放棄農業,若是垮了就再也沒辦法恢復。台灣要學習的是如何進一步輔導弱勢的產業。

 

  今天討論時間的主題是張懸在英國從粉絲手上接過台灣國旗,引起台下一位來自中國的粉絲不滿。張懸表示,她當時只是對於那國旗表達出故鄉的情懷,並沒有任何的政治因素在內。但是因為兩岸長期對這話題敏感,所以媒體都把這事件放大來看。

 


 

全球治理的舉例 應華103 499850183 周品君

    全球治理並不是意味著國家機關如何致力於治理全球,「某國如何稱霸全球」,而是意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政府為因應此一洪流所做的回應與努力。依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所謂全球治理是指許多個人和機構、公共和私人的集合,管理他們的共同事務。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在過程中會納入衝突或各種不同的利益以及採納合作的行為。 

    全球治理最為人所知的例子就是峇里島路徑圖(Bali Roadmap)和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

    峇里島路徑圖是因為全球氣候暖化議題,威脅著全球人類的生存,因此200712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這項會議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擬待「京都議定書」2012年功成身退之後,下一階段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機制。而根據此項路徑圖,各國同意在2009年在哥本哈根完成談判,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而談判結果將決定未來幾年世人遏止氣候暖化的效果。各國談判必須找出方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協助窮國加速技術轉移,並對窮國提供財務協助。更重要的是這項新協議有了美國、中國以及印度等主要國家。

    哥本哈根會議是為解決氣候變化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後,根據2007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第13方締約方會議通過的峇里島路徑圖的規定,魚2009127日至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其主要內容為:

  1.  要求全球暖化程度應控制在攝氏2度內,各國需在201021日提交2020年前減碳目標,但未明確規範各國排炭量及須在哪年開始遞減。
  2.  富國承諾2010年至2012年前出資約300億美元協助窮國,在2020年前每年補助開發中國家1000億美元,但未提及各國須出資多少及分配等細節。
  3.  富國承諾將受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嚴密健全且透明的機制檢視減排成果,開發中國家將根據一種「確保國家主權受到尊重」的方式下提出減碳排放量承諾報告。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