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夏佑寧 10 years, 2 months ago

語言與宗教 上課筆記與心得      106 應華一乙  夏佑寧    40285218I

 

         這次上課老師提到伊斯蘭教是全球最多人信仰的宗教全球的穆斯林如此多,他們獨特的信仰習慣和教義也應被各國保障、尊重。令我聯想到前一陣子看到一則新聞,來自阿拉伯的阿聯酋航空於2014年2月開始直飛台北到杜拜的航線,令人振奮的消息一出,所有遊客和旅遊業者早已躍躍欲試,推出許多促銷方案。但是反觀台灣,國內獲得「穆斯林友善認證」的餐廳和飯店少之又少。凡是餐廳標示出無添加豬肉食材或做足清楚指示聖城麥加的朝拜方向的飯店,經過一定的考核方能獲得這個認證。看來即將迎接消費力不弱的穆斯林貴客到來,商業界也該花心思做足萬全的準備。

        老師還提到,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在傳教觀念、手法上不盡相同。伊斯蘭教主張信徒必須使用阿拉伯文,並且堅持用阿拉伯式進行其宗教儀式,希望建立一個統一化的伊斯蘭教世界,因此可蘭經也只有一個版本。而基督教往往配合傳教地的語言,融合當地的文化,發展出在地味濃厚的基督教。如同台灣長老教會保存的荷治時期許多台語的文獻、歷史,或是傳教士用以教導原住民的新港文書…等,而聖經也是目前世界上被翻譯成最多語言的書籍。

        除此之外,上課時還談到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四種語言,英語、中文、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將會被保留下來。其中不乏有商業利益的面向,因為中國和大多使用西班牙語的中南美洲近年快速崛起,正在轉變產業結構,擁有中文和西班牙語的能力將能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

 

 

 

宗教衝突  應華106吳思萱

印 度的宗教多元是眾所皆知,而多元難免帶來衝突,不論是經濟上或是社經地位,都是引發衝突的點。印度民族宗教衝突之所以歷久難息,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經 濟利益之爭就是其中之一。各個族群、宗教群體對自己經濟政治地位的不滿,爭奪經濟政治發展的機會和財政投入“肉桶”……這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民族宗教衝突的 導火索。印度少數民族、小宗教信徒的貧困與民族宗教衝突之間已經形成相互促進的惡性迴圈。因為貧困,部分少數民族、小宗教信徒將其歸咎於大民族、大宗教, 積鬱在心,往往訴諸民族宗教衝突的暴力手段以求改變現狀,甚至單純泄憤;且這些極端做法往往打著“維權”之類旗號,令某些少數民族、小宗教信徒實施極端行 為時備感“理直氣壯”。倘若領頭這麼幹的人能夠藉此贏得民族、宗教“領袖”地位而名利雙收,民族宗教衝突將更頻繁,更暴烈。但這種訴諸民族宗教衝突的暴力 手段反而從兩個方面損害了少數民族、小宗教信徒自身:一方面,主流社會、大民族因此對這些少數民族、小宗教信徒不良看法滋長,民間投資和就業機會對其避而 遠之,對政府也頗多怨言;另一方面,這些衝突又驅使少數民族、小宗教信徒備感不安全,遷居本民族本宗教信徒聚居區,結果使得自己更加孤立,減少了族際交流 的機會和就業機會,損害自己發展的前景。在印度穆斯林群體中,這種惡性迴圈就暴露得相當鮮明。

 

 


 

 

 

《宗教戰爭》讀後感

應華106 40285222I  徐珮瑜

     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國際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的背景文化上的差異,使其之間文化相互摩擦與相容,導致輕而易舉產生出各國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有些國家是因以前歷史之間的關係導致今天的僵局,有些則是因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上產生激烈衝突。

     根據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巨克毅的論文中提到,當今世界上的宗教衝突流血事件從未間斷,已經嚴重影響世界和平與安全,尤其中東地區:以色列(猶太教)與阿拉伯人(伊斯蘭教)的長期對立,南亞地區:巴基斯坦(伊斯蘭教)與印度(印度教)的血腥衝突,都已經影響到世界的整體與和諧發展。現今大家都住在一個地球村,不論是經濟、政治、社會或是文化方面,皆已朝全球化方向發展,全體人類生活於地球空間之上,理應和平相處,大家相互瞭解,尊重各地不同民族、宗教與文化的差異,彼此化異求同,追求思想觀念與現實生活上的最大公約數;而西方各國應自我深刻反省,減少文化霸權與文化帝國主義的心態,加強與各地區弱小國家的互動與援助,秉持「平等對待」、「濟弱扶傾」的原則,或許可以逐步達成「世界和平」的理想。本人非常同意巨教授的觀點,倘若國家之間都不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商量解決方法,痛苦和受罪的只有無辜的百姓,只會“雪上加霜”比現在這個形勢更要危險幾千倍。

     雖各個宗教上的教義上會有點出入,但是我堅信各個宗教的初衷絕不是要各個教眾強搶其他信奉宗教的權利,但是現今社會的比較強勢宗教國家都已經違反這個最原始的意義,才會導致這麼多的流血衝突和戰爭。本人建議那些明智的宗教派的領袖們應該採取最理智和最適當的方法去實行,放下以前的新仇舊恨去商量解決方法,不要讓自己的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再放大來做以上的總結,宗教需要語言作為基礎來傳播,語言因為宗教信仰而具有神聖的意義,所以我認為語言在宗教上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此二者是互相影響且密不可分的主要元素。

 

 

語言與宗教

交換生 90299003X 楊家豪

 

    這個世界由於全球化的關係,將彼此關係更加密切,文化之間進行著交流,有些排斥有些融合,語言是代表著一個文化文明的象徵,他最能直接表現出一個文化的內涵,由於全球化的貫徹,使得英文成為國際語言,現在的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學好英文,以後才有好的工作。我認為這個現象,讓許多人遺忘了本土語言的重要性,遺忘了根本,使得世界上許多方言漸漸失傳。

    美國政治學家Samuel Huntington 所提出的文明衝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中可以分析出一個全球化與西化的關係,認為這個世界許多的國家正在進行全球化,但非西化,一些深根文明柢固的國家,像是中國、印度、伊斯蘭教國家,而這些國家將會對美國為首的西方文明產生對抗衝擊。但我對Huntington的論點有部分質疑,我認為他不瞭解其他文明追求現代化的良善願望,例如不了解中國儒家精神的現代性轉換,而他認清各文明的問題都以內部問題為主。對他來說,這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文明之間仍然大有差異,且非西方文明對西方的霸權心懷不滿。


 

 

語言與宗教

應華106 劉法柔 40285207I

 

隨著科技的革新和交通的進步,人們可隨時隨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這樣的生活為我們帶來便利,然而也同時帶來爭執與衝突。即使是標榜著地球村的現在,人類也無法完全避免關於語言上以及宗教上的衝突,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對立下的悲劇。

於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的一系列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當天早晨,19名基地組織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機。劫持者故意使其中兩架飛機分別衝撞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造成飛機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築物中的許多人死亡。兩座建築均在兩小時內倒塌,並導致臨近的其他建築被摧毀或損壞。另外,劫機者亦迫使第三架飛機撞向位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五角大廈。此一襲擊地點臨近華盛頓特區。在劫機者控制第四架飛機飛向華盛頓特區後,部份乘客和機組人員試圖奪回飛機控制權。最終第四架飛機於賓夕法尼亞州桑莫塞郡的鄉村尚克斯維爾附近墜毀。四架飛機上均無人生還。

這件事轟動全球,不僅造成了中東地區和歐美之間的愈趨緊張的態勢,同時也驚動了亞太地區的國家。美國以及受美國影響的國家開始仇視伊斯蘭世界也因為語言上的差異造成更大的隔閡,誤會更是無法解除全球的海關安檢變得更加嚴格,我記得在發生911之後,去美國的安檢程序總共要過四關,其中甚至要求旅客脫鞋跟外套。

 

 

 

 

 

語言與宗教

                                                                                                 應華10640285214I 賴維芃

 

         全球化有優點亦有缺點,它席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就目前而言,全球化貌似等同於「西化」,東歐、亞洲甚至非洲各國都步步邁向了西化,無論是從英語、飲食(麥當勞)、穿著或者思想模式方面,吸收西方國家的文化精隨。有些國家漸漸將自己的語言、文化淡去,這種現象無疑是令人膽顫心驚又心疼不已地,弱勢文化難免要在不可抵抗的潮流中做變動,不得不更改本來的文化,向外汲取新元素以站穩陣腳和擴充脈絡。但就如瓦登菲爾斯所言,一個不再作回應的文化就已失去活力,它只能不斷重覆已有的功能,不再具有創新的能力。所以各國、各文化在向外汲取上得要捉好分寸,太過了可能就會形成論文中所言:解消自我的「自我剝奪」(Enteignung)現象。最終只會造成一個文化的殞落,這並不是世人所樂見的。就我看來,地球村的概念是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共存的,絕非消磨到成為一體,各式文化有各種獨特的韻味,適當地更改以及微調即能應對全球化的變動,不須將一切都予以抦棄,而應當以自己的文化為榮,並試著將文化的美傳遞出去,就像齊柏林的電影《看見台灣》般,試著宣揚試著傳播,相信小而美的文化也會有人看得見。

 

 

                                            語言與宗教     499850183 應華103 周品君

以民主轉型理論看阿拉伯之春

學者杭亭頓(S.Huntington)於其《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中提出第三波民主化的轉型理論。而學者戴蒙(L.Diamond)則繼而指出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將發生於阿拉伯世界。2010年開始阿拉伯世界興起了大規模的民主化運動並被稱之為「阿拉伯之春」。以下茲就「阿拉伯之春」檢視「第三波民主化轉型理論」之有效性。

(一)第四波民主化-阿拉伯之春:

1.第四波民主化:美國政治學者杭亭頓在其著作《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中提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始於1970年代葡萄牙,直到20世紀末)。而學者戴蒙則指出未來阿拉伯世界反對專制獨裁的民主運動興起,乃是全球「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開始。

2.阿拉伯之春:2010年開始,北非突尼西亞發生「茉莉花革命」開啟了該國的民主化,進一步的,「中東地區」與「北非穆斯林世界」的數十個國家即大規模的相繼發生民主化運動(至2012年仍在進行中)。而這一波發生在「中東」與「北非」地區的民主化運動,即為「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興起。又稱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和冬」、「阿拉伯覺醒」或者「阿拉伯起義」。

(二)第三波民主化轉型理論:

杭亭頓基於第三波民主化的特點(全球性、相互影響性、威權危機、轉向民主)提出了成因解釋。

1.內部因素:

(1)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乃民主化基礎。經濟的成功發展乃會創造新興中產階級,削弱威權統治的合法性。而經濟的危機同時也是導致威權體制衰退的重要動力。

(2)宗教因素:西方基督教精神乃是對抗威權體系的重要基礎之一。若缺乏基督教精神,第三波民主化的速度將會趨緩。

2.外部因素:

(1)國家的感染效果:一個成功民主化的國家,將會引發其他國家的仿效進而民主化。如蘇聯共產的垮台,引發東歐國家的民主化。

(2)國際行動者影響:國際行動者的活動,會影響大量的國家同時發生民主化。如阿根廷、菲律賓等國乃是受到國際情勢的壓力而民主化。

(三)阿拉伯之春的檢視: (摘自巨克毅教授的期刊發表文章)

1.內部因素:

(1)「經濟因素」–中東國家的經濟發展困境:「中東」與「北非」國家近年來經濟發展策略失敗(失業率、惡性通貨膨脹、資源分配不均)使得人民對於專制政體不滿進而引發群眾大規模抗議(如突尼西亞的抗議活動)形成民主化運動。

(2)「宗教因素」–宗教衝突引發的政治衝突:「伊斯蘭教」分歧為「遜尼派」(親西方陣營)與「什葉派」(伊朗神權政治所支持)兩教派。「什葉派」欲推翻親西方「遜尼派」政權而形成反政府的民主化運動(如葉門、安曼、卡達)。北非地區為建立伊斯蘭教法國家,而推翻長期執政的腐敗世俗政權。形成跨教派、跨部族、跨階層的民主化運動。

2.外部因素:

(1)「國家感染效果」–網路傳媒的迅速擴散:新興的網路傳媒(Twitter、Facebook、新聞報導等),成功打破專制政權的資訊壟斷與控管,使得群眾的反政府抗爭資訊得以迅速擴散、發佈與串聯,進而在國內與鄰國之間產生滾雪球連鎖效應。

(2)「國際行動者影響」–西方國家介入與推動: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乃透過「大中東倡義」而大力推動中東地區的民主化運動,促進中動國家建立民主的政治經濟制度,更以「人到」理由出兵干涉協助北非國家的民主化(如「北約」轟炸利比亞,協助革命軍)。

    經由檢視可以發現杭亭頓之轉型理論在「經濟因素」、「國家感染效果」與「國際行動者影響」三個面向上,能夠有效解釋「阿拉伯之春」的發生。唯「宗教因素」上,影響阿拉伯世界的乃是「伊斯蘭教」及其衍生之影響(並非基督教精神)。總而言之,杭亭頓的「第三波民主化轉型理論」對於「阿拉伯之春」的解釋,仍具相當程度的有效性。


 

宗教與語言 

 

應華104韋愛琳

 

今天上課的時候老師主要介紹了世界上最強勢的三大宗教,分別是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同時還順便提及,倘若世界上最後只剩三種語言,將會是哪三種?答案是:中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當時我心想:真的會只剩這三種語言嗎?仔細想想,或許還會包括阿拉伯語跟斯拉夫語。

因為老師上課的時候提到,三大宗教對於語言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基督教不會介意是用何種語言傳播,因此傳教士會選擇能最有效率將福音傳播出去的方法,例如:大航海時代,遠赴中國的傳教士學習中文與當地人溝通,荷治時期的傳教士亦學習原住民語言,甚至為了教他們閱讀聖經還用羅馬拼音將原本沒有文字的語言書面化,之後這份檔案因此成為了珍貴的史料;至於伊斯蘭教則堅持要保留阿拉伯文,在宗教儀式上所有的讚頌、典禮全程使用,教義上也規定教徒一輩子至少要去聖地麥加朝聖一次;至於個人認為佛教就更奇妙了,從印度外傳後,各個地區分別發展了符合當地文化風俗的教義,目前大致分為: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跟藏傳佛教。以中國來說,歷史上有所謂的「格義」,許多遠赴西方取經的僧侶將經文翻譯成中文後,知識分子會用儒家、道家文化去詮釋,若有衝突之處則會雖則歷史的發展修改教義以求調和,因此最後發展出了不同宗派,例如:禪宗、淨土宗等。


 語言與宗教

應華103范莛敔

 

上次課堂中老師問到語言與宗教的關係,讓我們試寫了一段申論題,而在我的想法中,語言與宗教是相輔相成的,語言能幫助宗教的傳播,而宗教也有助於語言的擴展,但前後者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基督教沒有限制一定要用哪種語言宣傳教義,聖經有許多不同的翻譯版本,如此一來,每種不同的語言都成了能傳播基督教的工具,而後者,像是伊斯蘭教,因為規定只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才是真正傳達阿拉精神的回教經典,所以虔誠的回教徒們幾乎都必須要學會阿拉伯文,如此一來,宗教就大大幫助了此種語言的傳播。縱觀來說,宗教需要語言作為基礎來傳播,語言因為宗教信仰而具有神聖的意義,所以我認為此而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

 


語言與宗教

應華系104級沈佳蓮 

 

    2013年年末回顧今年,有些事件轟動一時,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卻遺忘得很快。今年4月,美國波士頓舉辦馬拉松時,在終點線附近分別有兩枚炸彈爆炸,造成三人死亡,百多人受傷。事後,美國官方、媒體皆將此案指向恐怖攻擊,最後兩名嫌犯一死一捕。談起被捕的一人所宣稱的犯案動機,則是眾說紛紜。有媒體說嫌犯是為了捍衛伊斯蘭教,也有人說是表達對美國引起戰爭的憤怒

 

     在地球另一端,東非肯亞首都奈洛比在九月時,一群武裝槍手闖入商場並挾持人質與警方對峙。據說,槍手在商場內掃射前曾要求穆斯林先離開,還傳出人質答不出「先知之母」即遭槍決等不可思議之事。後來,整起事件造成死亡人數逾七十人。主謀坦承此次恐怖攻擊行動目的是「報復肯亞軍隊2011年協助索國政府圍剿索馬利亞青年黨成員」。同年十月,美國海豹部隊突擊索馬利亞青年黨的一居所。雖然沒有成功,卻獲得索馬利亞政府支持:「我們歡迎任何打擊恐怖主義領袖的行動,我們就在最前線。青年黨是索馬利亞的難題,是地區性、世界性難題。」

 

    一句「地區性、世界性難題」道出全球化趨勢下,宗教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很多攻擊事件中,傷亡的都是留學在外的學生或旅居外地的遊客。縮短世界距離的同時,糾紛、衝突、戰爭的距離也縮短了。我們不能再置身事外,因為這些事有可能隨時在我們身邊發生。可是面對這樣龐大的衝突,我們又怎能憑一己之力去對抗?受到牽連無辜犧牲的受害者,下一個會是我們嗎?其實,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是事實,長久紛爭也不可能輕易化解。但我覺得我們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首先,我們要改變心態,去理解和自己相異的群體。今年發生的兩大國際新聞皆因恐怖攻擊而起。我們為無辜犧牲者抱屈的同時,不免指責泯滅人性、波及無辜的嫌犯。可是細細去看事件背後的原因,還有事後國家間的態度,不難看出國家與國家間的衝突與交惡。這樣的事件很多就來自霸權國家的文化排他,激進主義者又不甘受屈,兩相鬥爭才會犧牲平民百姓。

 

    在本周文章中提到生活世界與形式之間是不能被拿來比較的,正如我們不能拿自己的語言和他人的語言相比較。任何人的生活圈與文化都不盡相同,我們在看待和我們相異的族群時,免不了都必須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去衡量一切,而在此同時已經產生了不對稱性。透過接觸、理解,去研究一地一事的背景,相信會減少本能的排他性,對「他者」有多一點諒解。宗教衝突確實是地區性也是世界性難題,不過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調解與溝通,而不是更多戰爭。

 

 

語言與宗教

教育104   蔡韻婷

看過《教會》這部電影,教會中的傳教士不畏艱辛跋山涉水到深山的部落裡想要傳教,但他完全聽不懂當地的語言,僅憑著一個小小的樂器(似乎是笛子),就吸引了當地人的注意,隨著電影中的故事往前推移,他開始慢慢學會該地語言,能與人溝通,電影裡的傳教士有著很堅定的信仰,也扮演著傳遞語言、文化、宗教的角色。老師在課堂中也有提到一些宗教對於傳教信念的堅持,宗教和語言是兩個緊密的連結,宗教幫助語言的學習與推廣,而語言幫助宗教散佈,以前讀歷史時老師也說過,為了讀懂宗教經典人們必須先學會文字,因此也間接造成人民的學習,語言和宗教都是一種文化,缺一不可。宗教不斷的在影響著我們,且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如果能因為認識一個宗教,就認識一個語言,我想這也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吧。


 

12 宗教戰爭(應華106陳嘉煒)
 
 談到宗教衝突回歸於宗教裡的極端份子所產生的導火線。歷史上以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戰爭最多,亦最殘酷。其中尤以基督宗教 (Christianity)為甚。歷史上最有名的宗教戰爭是十字軍東征。它即是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宗教戰爭,為爭奪地中海周圍,尤其是地中海東岸即西亞西岸以及耶路撒冷的控制權的戰爭。

 
  根據網路所提供的資料在菲律賓,原來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的天下。在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殖民地主義者統治後,即大舉向穆斯林屠殺,強迫當地人民改信天主教。但在南部遇到穆斯林的頑強抵抗。因此才造成今日天主教在菲律賓北部及中部得勢,反而在南部就有要求獨立建立伊斯蘭國的呼聲。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清教徒的傳統是由英國的清教徒移植至北美的,成為美國立國的一部分。他們的特徵之一是偽善。他們要殺人,不是自己殺人,而是僱用大批殺手殺人。因為基督宗教有不許殺人之誡。不要小看這些清教徒。有時他們清教徒自己殺起人來,比任何人更加心狠手辣。

 

語言與宗教  上課筆記        499850236  應華103  馬儷維

 

在之前的課程提到的全球化,很多關於全球的經濟和政治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但我覺得這次提到不同方面__語言和宗教,我感到很有興趣。

 

說到三大宗教__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和語言之間的關係。

²  伊斯蘭教成為人口最多的宗教,因為印尼的伊斯蘭教徒很多,也因為要讀可蘭經的關係,教徒必須學阿拉伯文,因此阿拉伯文成為四大語言。

²  基督教相對來說,不會強調只用單一語言,而是把聖經翻譯成各國當地語言。因此在台灣的原住民所留下的書面資料就是聖經,同時幫助地方語言的紀錄和保存。台語書寫的歷史也是因為長老教會用羅馬字所記錄的台語聖經而保存下來。語言也會因為宗教的關係而有所改變,例如:越南原本漢字,但法國殖民後,傳教士傳教後,越南現在所寫的文字改成羅馬字。

²  佛教原本是梵文和巴利文,因為傳到西藏而有藏文翻譯,傳到中國也有中文翻譯。後來佛教隨中國發展分成不同的教派,其中禪宗後來傳到日本。

 

上課另外提到台灣把佛教和一貫教傳到其他國家。

台灣佛光寺在美國也有駐點,以知識份子中心建立西來寺,在非洲也有台灣傳入佛教的身影,另一個團體把佛教外傳__慈濟。慈濟在各國都有駐點,常常最快到災難現場給予幫助的民間團體。在災難現場,慈濟以整齊劃一的制服給予直接的幫助。

台灣往印尼傳一貫道。印尼曾經一度禁華文30年,但因為一貫道在印尼窮鄉僻壤傳教,在某人的家建廟寺,因此當地的年輕人會說華文。那裏的人力只有2個月簽證,透過輪流接力,在印尼發展一貫道。

 

最後提到全球化對宗教和語言的影響:

有大者恆大的狀況。

隨著使用某些語言的人口變多,因此有些語言更多人使用,但相對比較弱勢族群或偏遠地區的語言因為使用的人數不多而更加衰弱。站在語言家的角度,並不希望有任何的文化、語言消失,就如同對生物的滅種,並不會希望哪種物種消失。因此會強調對傳統文化的關懷。

 

延伸討論: 台灣學習外語的風氣,並沒有像某些國家因為殖民歷史或生活環境特殊,那麼盛行。進而思考對外華語教學,去國外教華語文反而需要學習外語,分配專攻某種語言的人才。

 


語言與宗教

張孟華 499850248 應華四

 

    語言與宗教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有時也會因多數信奉者的種族、語言而成為該宗教的一種標籤。曾前往汶萊實習,當地多數族群為馬來人,而講馬來語,諳阿拉伯語的他們多會被聯想到信奉伊斯蘭教,而講華語的華人多會被與信奉佛教聯想在一起。但事實上也有信奉伊斯蘭教的華人,與多與馬來人結婚的華人婚後改信伊斯蘭教,因此種族與宗教其實並一定有絕對的關聯。

    但因國教為伊斯蘭教,在其實主要種族為馬來人與華人的汶萊街上,可見到阿拉伯文的標示,而皇家的一些活動宣傳中阿拉伯文也是一定會出現的,甚至也會有回曆的時間標示。是宗教影響了語言的學習,在實習的華校中,儘管大部分學生為華裔,也因國家政策在小一的時候必須要學習阿拉伯文字,雖然並不勉強繼續深造。

   然而我覺得相當值得學習的一點是,在汶萊不管信奉什麼宗教,彼此都能互相尊重,和平共處。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