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9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吳品萱 9 years, 5 months ago

貨幣流通與金流    課堂補充             40185024I     吳品萱

2008金融海嘯後美國和日本的貨幣寬鬆政策

l   美國:

  1. 由美國聯準會FED推出的量化寬鬆QE(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是寬鬆貨幣政策的代表。
  2. 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是美國研究經濟大蕭條的權威,他深知緊縮政策是造成大蕭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他實施前所未見的QE政策力挽狂瀾美國的經濟。不論各界對QE政策的評價是好是壞,柏南克在執行政策時十分堅定,他曾說過,他的成就就交給歷史來評斷了。
  3. QE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種「印鈔票」的行為。中央銀行透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債券,增加流動資金,提高貨幣供應,刺激經濟。

       4.美國的QE政策

*QE1(2009.3~2010.3):規模1.75兆美金,買進MBS(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美國國債、機構證券。

*QE2(2010.8~2012.6):規模約6000億美金,每個月買進750億美國財政部的長期債券。

*QE3(2012.9~):每個月買進400億美金的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無明確截止日期,但現已逐漸退場。

                                *QE3s:每個月買進450億債券,和QE3加起來,也就是每個月FED會向市場灑進850億美金,無明確截止日期,但現已逐漸退場。

     5.美國QE政策的影響

*(國際)美國是國際貨品的計價單位,QE政策造成國際原物料大漲,包括貴重金屬、糧食等等。

*(國際)美元貶值,造成其他貨幣升值壓力,尤其開發中國家,最受關注的是人民幣(出口大國)。

*(美國國內)FED大量買進債券,使國債利率水準維持在低檔,因此債市不容易有高報酬,間接鼓勵資金流入股市、房地產等其他項目。

*(美國國內)買進MBS債券有利於美國房市的復甦,美國房屋開工率、購買率呈現增加狀態。

*(美國國內)QE這種強勁的刺激使美國失業率從金融海嘯後最高的10%跌至今日的7.0%,GDP成長從2009年的-2.8%漲到2013第四季4.1%。

      6.結論:美國實施此政策為造成國內嚴重通膨是因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美國印鈔的結果會由全世界共同承受,到目前為止,美國經濟看似有因QE政策好轉。我一直都認為此政策的好壞非常具爭議,從柏南克的角度來看,身為聯準會主席,他的角色就是要穩定美國國內經濟,我相信某種程度上他做到了,但付出代價的不是美國,而是開發中國家的出口、漲不停的糧價(讓更多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無法生存)等等。 再來,回歸到問題的根本,QE政策的產生是要挽救美國因金融海嘯帶來的衰退危機,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金融海嘯是由美國華爾街製造出來的惡果,不論是金融海嘯或是QE政策的負面影響都是由全世界在承擔,美國闖的禍是全球在擦屁股啊!(美國甚至比那些幫他擦屁股的國家更快復甦)就像柏南克說的,他的成功與否,交給歷史吧!

 

l   日本

  1. 背景:金融海嘯讓早已陷入「失落二十年」的日本更加痛苦,且日本原來就有通貨緊縮的危機,日幣不斷升值也造成國內出口廠商巨大壓力,除了國債很高這個考量(日本國債是全世界第一),日本有空間大印鈔票。
  2. 安倍經濟學:其實我自己也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叫「安倍經濟學」,因為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刺激政策啊......以下是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

*大膽的金融政策

*迅速的財政政策

*經濟結構性改革(產業創新、TPP、法規鬆綁、勞動市場改革等等)

        3.目前狀況:短期而言,安倍經濟學的確達到刺激經濟成長、日圓貶值提振出口等目的,但目前安倍的第三支箭執行被許多人質疑,畢竟第一支和第二支箭偏向技術性調整而非根本解決日本病根或實質提升經濟、產業實力,第三支箭的成功才能讓日本有永續的經濟成長,否則都只是曇花一現,等銀彈射完了,日本還必須承擔之前亂印鈔票的後果。最後,目前國際經濟專家對「安倍經濟學」幾乎都看壞。

 

l   心得:雖然越來越多人以「貨幣戰爭」形容世界現今的貨幣情形,但「貨幣戰爭」一直都存在。世界的產業生態老實說開發中國家還是算仰已開發國家鼻息,所以一旦美國、歐盟、日本等這種國家發生重大經濟危機,開發中國家也是逃不掉的,印鈔票讓這些經濟體貨幣貶值對出口導向的這些新興國家更是雪上加霜。我期待有一天,開發中國家雖然會受他國經濟波動影響,但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撐起來且不被他國的復甦策略二度傷害。

 

參考資料:

* MoneyDJ 理財網 - 量化寬鬆(QE)

http://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630183bd-d8e1-43e8-9b1f-cc0724ac0e61

 

*聯合新聞網-新品QE3S!2013 股、債、商品線

http://money.udn.com/fund/storypage.jsp?f_ART_ID=279480#ixzz2pQak9Z8O
Power By udn.com

http://money.udn.com/fund/storypage.jsp?f_ART_ID=279480

 

* 大紀元-美國聯準會宣布QE退場http://www.epochtimes.com.tw/n79640/%E7%BE%8E%E8%81%AF%E6%BA%96%E6%9C%83%E5%AE%A3%E5%B8%83QE%E9%80%80%E5%A0%B4.html

 

* 維基百科-安倍經濟學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80%8D%E7%B6%93%E6%BF%9F%E5%AD%B8

 

*MBA智庫百科-安倍經濟學

http://wiki.mbalib.com/zh-tw/%E5%AE%89%E5%80%8D%E7%BB%8F%E6%B5%8E%E5%AD%A6

 

*天下-安倍的第三支箭 令人失望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0027

 


 

第九周貨幣流通與金融             應華106謝欣潔

      本周著重在經濟方面的全球化,如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對社會的影響,對台灣金融的影響。關於全球化對人民所得的分配,研究者各持意見,樂觀者認為全球化使所得全面性增加,在工業化發展初期雖有不均的現象,但工業化轉換完成後不均度會降低,也就是所得不均只是一個短期且必要的陣痛過程而已。但另一方面,持反向態度的研究者認為,雖然人民所得的確會增加,但利益無法均霑,論文中即花了很大篇幅列出各種行業─舉凡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高級知識領域專業類等─在近年內比重變化與薪資所得變化。從中很明顯的發現,需要高技術或專業的行業,長期看來有很大的優勢,所得成長較明顯,而服務業或勞力性質、低技術行業,薪資水平不升反降。也就如第七周討論的知識經濟的時代,沒有人能自外於這個現象、把頭埋在沙裡假裝不知道、不願面對。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下,更需要接受較好的教育,並且具備適應能力、快速學習新事物、快速接收新資訊等能力,也是老師在第一堂課所說的,希望我們都能在這艱難的時代下爬到稍微前面一點的位置,我想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對於國際上不公義的現象有些影響力而尋求改善的可能。歐盟近年便致力於人道救援與國際公共事務的參與,期望除了經濟統合後的經貿實力外,還能在國際角色中扮演更重要的地位。由於中共的干涉,台灣在國際事務的參與上還沒有辦法做到非常嶄露頭角,博得國際社會認可,但時代趨勢下,還是得想辦法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的積極性,否則在東協加十的包圍下,台灣將成為經濟上的孤島,那是向來以轉口貿易立國的台灣難以想像的,如何殺出重圍,考驗著政府與民間的智慧與合作。台灣目前可以做的努力,首先,教育上要在質與量做提升,將教育資源給所有人民,不論何種階級、種族、經濟能力均能很容易的取得良好的教育資源,避免因階級差異造成經濟差距持續擴大。金融方面要將貿易體系更健全化,政府程序透明公開化,貿易壁壘減少,以吸引外資與國際人才。

 

 

貨幣流通與金融  

    交換生 楊家豪 90299003X

 

     2012年12月13日美國聯準會(FED)公布準備於2013年正式啟動第四輪量化寬鬆措施(QE4),而日本由於2012年底政黨輪替由安倍晉三接任內閣總理,並提出一系列的安倍經濟學,以貨幣貶值為主體,推行大膽的寬鬆貨幣政策,使得貨幣戰爭一觸即發。2012年底臺灣便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新台幣匯率動態穩定,中央銀行在年底封關日,尾盤強力阻升達一角,新台幣終場才以廿九.一三六元兌一美元作收,匯市爆量近十五億美元,但這場激戰並未結束,2013年1月2日開紅盤日將再測試廿九元關卡,儘管國內適逢連續假期,央行總裁彭淮南仍率領一級主管加班,關注國內外金融市場動態,研究美、日相關政策對我國的衝擊與影響。

      Fed推出QE4,日本也擴大QE,亞洲新興經濟體2013年將持續受到熱錢攻擊,值得注意的是,日圓持續貶值,南韓新總統朴槿惠的強勢韓元政策是否動搖,牽動新台幣走勢。而中國大陸由於不是浮動匯率制,由北京當局嚴加控制,加上由於近年的經濟快速成長,其實一直飽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我認為中國不太可能跟進。

      貨幣與金融的全球流通,牽一髮而動全身,臺灣由於是屬於小型的經濟體,容易受到熱錢進攻,但有虧於在經濟成長快速時期所賺取的外匯,以及10A央行總裁彭淮南的把關,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但臺灣仍然必須想方法突破此困境,否則未來貨幣戰爭將會越演越烈,臺灣絕對會遭受嚴重的衝擊。 

 

 

 

貨幣金融與流通 閱讀心得

                                                                                                          應華106 張容瑄

 

 

本週關注的焦點是「貨幣」與「流通」。既是討論經濟議題,便免不了提及經濟的全球化。所謂經濟全球化,便是指現在這個世界,經濟是以全球化的、系統性的規模及方式進行的。但在《經濟全球化對台灣金融的影響》此篇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出的一觀點:『全球化有時候被稱為「強國經濟」,因為當強國具有競爭力產業想要靠全球化來獲取利益時,強國就會強力推行此項全球化措施 ,強國就會強力推行此項全球化措施;而當強國有不具競 ;而當強國有不具競爭力的產業時,則採取相對的保護措施 ,則採取相對的保護措施。』

 

   針對以上這個觀點,我頗為認同。老實說,我認為經濟全球化在脫去它光鮮亮麗的外表後,其實就本質上,就是這麼一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思想舉止而已。而在論及經濟全球化時,我又主要將觀點放在其對台灣的影響。經濟的全球化,使台灣的危機和繁榮都相對大幅的成長了;除此亦使市場規模擴大了。但最令我擔心的,是台灣現今的發展模式,是否真能禁得起考驗。一直以來,台灣的產業模式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但在全球化市場擴大的作用下,廠商需要更大的生產規模才能達到規模經濟,較大規模的生產在全球化下最有效率,另外小廠作國際性擴張時所遇到的障礙比大廠多,因此無法有效擴張國際市場,也較無力享受市場擴大的利益。因此全球化下的最生產方式是「大而彈性」。因此,在面對如此的情形下,台灣能否走出一條屬於自己、不同南韓甚至其他國家的路呢?是否能避免過度依賴外資,建立自主的生財體系呢?

                                                               499850561 夏建雄 應華(四) 第九周 上課心得

 

貨幣流通 VS 金融

貨幣流通是指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連續不斷的收支運動. 貨幣流通,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不斷在賣主和買主之間轉手,這種連續不斷的貨幣轉手,便形成一個與商品流通W—G—W相伴隨的貨幣流通G—W—G。社會上的货币流通是由貨幣發行和流通兩個環節共同決定的。通常發行是由國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銀行在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等業務時可以創造出大量流通貨幣,這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轉的一個基本原理。在高效率的金融體系當中,國家只要發行/回收少量的基礎貨幣,就可以通過銀行的信用擴張來增加/縮減大量的社會流通貨幣

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關係

(1)貨幣流通實質上是商品流通的實現形式和表現形式,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和實質內容。在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係上,商品流通始終是第一位的,它不但決定貨幣流通的速度,也決定其流通的方向和速度。

(2)現實中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具有相對獨立性,貨幣流通還能夠反作用於商品流通,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商品與貨幣的 互換不具有強制性,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是有條件的;二是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在時間上有不一致性,商品轉化為貨幣和貨幣再轉化為商品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三是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在量上有不一致性,貨幣流通量總是小於商品流通量,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決定因素也不相同。

(3)雖然從本質上說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決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卻通過貨幣流通反映出來,並通過貨幣流通來實現,貨幣流通是否正常和穩定,直接影響著商品流通和國民經濟運行。

新臺幣VS 舊臺幣

新臺幣嘅前身係臺幣,又叫做舊臺幣,響1946年5月22號開始發行。當初舊臺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時期嘅貨幣,日治政府嘅臺灣銀行券同國民政府嘅臺幣一比一兌換。由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啱啱結束,國民黨同中共之間關係緊張,金融狀況唔穩定,因此臺灣未使用當時通行於中國嘅法幣、金圓券,另外再發行臺幣。關於發行新臺幣原因嘅官方講法,係由於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連帶令舊臺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臺灣物價急漲。不過另一種關於發行新台幣原因嘅版本,指出係因為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初期,由於國共內戰嘅緣故,國民黨政府將台灣嘅民生物資,例如糖、米之類大量運送到中國大陸以供應戰爭所需物資,造成臺灣內部民生物資銳減、嚴重短缺,令臺灣嘅米價甚至比上海當地嘅米價重高(當時臺灣種米而上海唔種),造成臺灣嚴重通貨膨漲,一日三市,幣值急速貶值,就算有錢亦可能買唔起米。1949年6月15號台灣省政府公佈「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臺幣發行辦法」,正式發行新台幣,明訂40,000元舊台幣兌換1元新台幣。1950年6月21號行政院發布命令,國幣單位保留銀元本位,而記帳單位自1950年7月1號起改為新臺幣,銀元同新臺幣以1949年12月29號最後牌告匯率固定為1銀元=新臺幣3元。1956年8月29號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3號解釋:「《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第三條所稱偽造變造嘅幣券,係指國幣券而言。新臺幣地方性嘅幣券,如有偽造變造情事,應依刑法處斷。」

 


 

應華大四(B     499850717      蔡愛琳

《經濟全球化對臺灣金融的影響》心得分享

 

     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與國際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已經達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了。而這種趨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中。產生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幾項因素:

 

金融管制的放鬆造成的影響 

金融管制的放鬆之下使到各國對於金融機構、跨國經營的限制減少。同時,對於外匯管制政策的放寬大大地提高與促進了國際資本的流動以及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現代電子通訊技術的蓬勃發展。

現代的各種通訊、技術等方面的蓬勃發展使到國際金融交易中的資訊傳遞更快速以及便利。同時,也使到交易成本降低,帶來更多的利潤,而這些交易過程的手續也變得更簡單易懂。這也構成了現代金融市場全球化的技術基礎。

 

金融創新造成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的創新浪潮使到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興的金融工具,而這些工具有的本身就具有國際性質,例如利率互換、貨幣交換等。此外,高新技術在金融領域被廣泛地使用之下,不斷地為國際金融交易提供了更為便利、成本更低的交易手段。

 

投資主體的變化與發展 

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逐漸變得多樣化,特別是各種種類的投資基金,這些基金的崛起大大地改變了投資結構及交易性質,從而產生了一批專為套利而參與買賣的機構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們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必定會頻繁地出現在全球各國的金融市場內,以尋求獲利的好時機,而這種頻繁的交易更加促進了各國市場間的聯繫與互動。

 

     經濟與金融全球化對於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在發達國家,雖然資金的跨國流動也會帶來風險,但是這些金融動盪所導致的的不利後果大多數都只局限在某個金融領域內,並不影響得非常嚴重。相較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情況則大不相同,金融領域某一方面的崩潰往往會帶來多米諾骨牌式的金融和經濟陷落。貨幣貶值的風潮迅速傳遍了許多國家,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東南亞各國。除此之外,貨幣危機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銀行危機、外債危機、股市危機等的現象,這些現象將會釀成一場綜合性的金融危機,這將會使到整個經濟都陷於混亂當中。由此可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抵禦金融風波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其主要原因在於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法規都具有一定的完備性與精密性上,而這些性質都是遠遠超過了發展中國家。因此,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目前發達國家都處於主動的地位,而相對於發展中國家都是處於被動的地位。

 

     毫無疑問,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現象會為發達國家的剩餘資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投資空間,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的融資機會。但是,相較于金融體系仍相對薄弱、金融法規不夠健全、金融監管比較滯後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確定合適的資本市場開放速度和進程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另外,加強金融領域的建設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十分迫切的大工程。換言之,積極爭取更為公正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是一種必須與堅持

 


 

虛擬貨幣-比特幣的暴起暴跌

應華103 499850183 周品君

比特幣是一種使用者自治的,全球通用的加密電子貨幣。其概念由中本聰(化名)在2008年提出。隨後,他以開放、對等、共識、直接參與的理念為基準,結合開源軟體和密碼學中塊密碼的工作模式,在P2P對等網路和分布式資料庫的平台上,開發出比特幣發行、交易和帳戶管理的作業系統。其系統讓遍布整個對等網路使用者端的各節點,按照其種子檔案達成網路協定,從而確保在貨幣發行、管理、流通等環節中公平、安全、可靠。並承諾比特幣將成為類似電子郵件的「電子現金」。實作在不需要審批、人人都有權發行的前提下,避免通貨膨脹,並無法偽造;支付完成之後,使用者就失去對該比特幣的所有權。

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執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援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檔案達成的網路協定,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它的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

29歲挪威工程師寇克(Kristoffer Koch),

4年前以約700元台幣購買剛問世的比特幣(bitcoin),後來他幾乎忘了此事,直到今年4月一篇講述比特幣幣值狂飆的文章,讓他想起電腦中躺著這些新金礦。他花了1天才想起來當時為比特幣錢包設定的密碼,他擁有的5千比特幣當時已飆至69萬元美元(約2027萬元台幣)。

現階段比特幣每10分鐘生產25枚,規律不變,接下來縮減為12.5枚,再接下來縮減為6.25枚,預計2040年停產,因此比特幣可預期的固定供給量可以避免通膨,和現在全球各國的印鈔政策相比較,比特幣相對凸顯出保值的功能。不過這卻也產生其他問題,價格繼續攀高代表市場認同度逐漸上升,現在每一分每一秒,比特幣的生產成長速度卻也在減少。正所謂「奇貨可居」,預期價格上升會導致更多人「惜售」,流通數量反而大幅減少,失去了貨幣功用。在總體經濟學裏頭凱因斯學派和奧地利學長久以來對貨幣、通膨通縮等議題都存在不同看法,比特幣影響也是學術界新的討論議題。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