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4

This version was saved 9 years, 5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楊家豪
on December 27, 2013 at 2:10:26 pm
 

中原大學海外志工分享心得

應華系106  40285222I  徐珮瑜

現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里,大學生們紛紛走向國際舞臺上,無論是當交換生還是到海外實習,還是像這樣的海外志工的趨勢已逐漸有上升的走向,這就是全球化引導我們去選擇的走向。這不止讓我們能視野更開闊,也讓我們更清楚看到自己本身的缺點,可以去改進我們的不足,與各個角落的大學生們競爭。

很謝謝老師能邀請他們來到我們這堂課上為我們分享在柬埔寨做志工的經驗,我個人覺得我獲益良多,從他們的分享的行程、見聞、心得,也提出了幾個他們出團時面臨的問題讓我們深思。確實在海外當志工真的不容易因為需要的不止熱誠罷了,還要有計劃和耐心。沒有計劃和耐心很難在當海外志工的過程如預想中的順利,我沒當過志工,但能深深體會他們的心情。畢竟在一個異國里當海外志工,不是只有環境的差異,還有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這些都是海外志工要面臨的挑戰。

我是一個國際學生,所以看到和學到的會比較多點,看到除了自己本身國家與柬埔寨的差異,也看到了與台灣之間的差異。此外,海外志工們也提到了一篇關於李家同先生的報導,李家同批評道:“這些海外志工蔚為風潮的行為令人匪夷所思,明明台灣就有很多偏遠學校可以讓學生去做服務學習之類的活動,也有很多地區在風災後需要被重建,為何還有大多數人選擇去國外做志工呢?”在我觀點看來,我卻認為到國外當志工是一個讓你能夠學習能與不同背景的異國人進行交流的很好的機會,若在本國服務學習,因為都是相同的文化和相同的語言,學習到的成果或許沒有那麼的多,在海外當志工就不一樣了,獲得的絕對比你付出得多!

況且當海外志工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都是到比較偏僻的地區進行服務學習,體驗到的不只有當地的美食還有當地濃濃的人情味,那種純樸的情感已在像我們這樣的大城市里已經消失的無蹤無跡了,在這樣的地區卻能深深地體驗到這個情感,從志工們分享出來的心得,看得出大家都很享受在海外當志工的那個過程,當志工們的感受一定很不錯。如果我有機會的話,那我一定要試試當海外志工的體驗,去認識各個國際上的不同國家的人。

 

 

中原大學海外志工分享的心得

應華106級 賴維芃

 

        高中時,我參加的這種志工活動全名為:「服務學習」,我們到南投的一間小學教導原住民小朋友。然而指導老師一開始時就義正詞嚴地告訴我們,名稱只是一個形式,本質上,我們是去「學習」的,從最開始的學習寫教案,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如何把已知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到最後學習隨機地臨場應變。我也很早就有了這樣的認知,說「服務」感覺是在消費那些小學生,這整個活動一步步走下來,我們都是在學習,甚至在教學當天我們還從小孩子身上學到了很多很多:看見他們的真誠美好,學會了他們的真心相待,即使我們相處的時間並不長,但他們閃亮的眼神和燦爛的露齒笑,都令我們歷歷在目。

 

        那種溫度隨著心臟的跳動,持續溫暖著我們。想要回饋他們的無償信賴,於是懷著這樣感動的心態,我不禁開始反思,到底該如何帶給他們持續有系統的教學?讓他們能一步步有效率地學習呢?此次中原大學的志工心得分享,為我解答了所有的疑惑。中原大學的永續發展計畫讓他們的教學不間斷,即使他們回國了,那些培育而出的種子老師也能繼續傳遞新知給當地小孩,還能把老師的教學技巧傳棒下去,形成一個綿延的連線。這種永續經營的安排,既不會讓當地人感到被消費,還能持續地改進他們的生活,令我大為佩服和驚豔。

 

       台灣人紛紛走向國際,加入海外志工的行列,雖然語言可能不通,雖然可能一路艱辛,但他們獲得的真的會比付出還要多更多。憑心出發,用心感受各種令人心悸的美妙觸動,這些唯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會對此特別有感覺,而且還會因此激勵自己不斷地投入志工的行列。

 

        在他們的分享中還有提到一篇關於李家同先生的報導,李家同批評道:這些海外志工蔚為風潮的行為令人匪夷所思,明明台灣就有很多偏遠學校可以讓學生去做服務學習之類的活動,也有很多地區在風災後需要被重建,為何還有大票大票的人去國外做志工呢?

 

         就我看來這樣的批評也許其來有自,自己家門內的事都顧不好了,還談甚麼別人家,甚至是別國的事情,但是,我們換個角度想,當九二一地震發生時,有多少國家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慷慨的扶了我們一把,讓台灣從一團災難中從新站起;日本三一一事件時,也是有大量的物資和人力源源不絕地從各個國家輸入進日本,和他們肩並肩的作災後重建。這些來自國際間的熱心幫助,相信大家都有看到也深深受其感動,所以對我而言,如果是到有幫助過我們的國家去做志工,那就是一種直接的報答,志工們的辛勤努力與付出傳遞了我們的無限感激;如果是到更加需要接受幫助的國家做志工,那更是意義非凡。志工們跨越了國界,也許是到極為偏僻的鄉村做服務,也許是去深山幫助他們重建家園,這些都是報答,一種間接的報答。我們把別人傳送過來的滿滿愛心,繼續傳播下去,把這份感動化成力量、化成行動,讓更多人因此受惠。

 

補充一部五分鐘的小短片──讓愛傳下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MftAxXQRx0

 

 

 

 

 

                                               柬埔寨國際志工分享之心得           應華104 李佳儒

  我從上大學一年級之後就開始參加一些志工活動,像是去幫忙做義賣,替民眾免費量血壓,或是去參加部落服務,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就是去年暑假參加的部落服務,那是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的活動,利用暑假時去嘉義縣茶山部落進行服務,那個部落正是八八風災的受災區,由於風災的襲擊,很多原住民的家鄉都被沖毀,因此他們就成立了雜糧產銷班,透過賣自己所種植的穀類作物來籌措錢,重建自己的家園,在那一次的活動讓我深深體會到這個社會的真實狀況,因為常在電視上看到報導這些災情的新聞,但不真的深入到當地去,實在無法體會他們在生活上所受的衝擊,我想這樣的社會真實性是做志工的人都可從中學習,無論是國內或國際志工。

  而雖然我參加過國內的志工活動,但我從未有機會能夠在國外進行志願服務,還記得去年去聽了許多機構國際志工的說明會,也挺嚮往去參加國際志工,但一個問題忽然使我必須去思考國際志工的意義,就是中原大學志工隊也有被問到的問題:台灣明明就有很多地方需要幫助,為何要跑去國外?而他們也給予我一個挺有意思的答案:台灣的狀況是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而其他國家是缺乏物資,我不能否認他們這樣的說法,但以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國家與國家之間不也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或許從根本來看,世界各地的社會問題就是來自分配不均的緣故,而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就是脈絡之中的一小點,但我想就算只是一小點的改變也足以給當地人帶來大大的改善,因為雖然在大的脈絡底下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很有限,但是長期且持續下來的結果依然是非常可觀的,而中原大學在柬埔寨的志工服務我覺得很棒的是他們有持續不斷在追蹤當地的情況,並且藉由一屆屆學生們在當地的服務,成果就慢慢彰顯出來,我覺得像這樣在規劃國際志工才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單純的表面功夫而已。

   其中他們推廣師資培育的部分也是很棒的,因為要改善當地的生活也需從教育著手,透過教育才能培養人才,這些人才進一步對社會提出改革或良好的意見,而且也能和國際接軌,因此聽到他們在當地推英語教育就覺得挺有意義,而且中原大學服務隊也分享到柬埔寨老師很用心學習這點,讓我挺感動的,在當地的老師薪水微薄,他們不但願意從事教職還努力進修,實在是令人敬佩,我覺得當國際志工和國內志工最大的不同是與異國文化的交流,從事國際志工必須了解當地的狀況,人們的文化背景,或是不同的風土民情,這些文化的刺激都對年輕人很有幫助,從中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成為一個不同文化的適應者,也能拓展自身眼界,不再將自己侷限於台灣這片土地,我想有了這樣的經驗再返回台灣,參與國內的志工服務,或許也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所以雖然畢業前沒有出國做志工的打算,但若將來有機會,我也想嘗試當一位國際志工!

中原大學國際志工分享心得

應華104  40085026I  邱宜

 

看到中原大學的學生分享他們到柬埔寨當國際志工的心得,每個臉上的驕傲與滿足的笑容,就知道這個活動影響他們很深,同時也很羨慕他們學校提供一個完善的管道,讓同學發揮愛心與自我成長。

今天才知道原來當國際志工不需要花很多錢,不過要花時間寫企劃書和拉贊助,一直認為要花一大筆錢所以對國際志工卻步,但是現在真的可以試試。之前參加學校社團到家鄉偏遠地區的小學帶營隊,當時就因為看到小朋友臉上的笑容和他們對我們的感謝,還有與夥伴間互助合作、一同練活動排課程的革命情感,而感到開心與感動,相信國際志工的經驗更能帶來一番深刻另類的回憶。 


緬甸志工心得分享

                                                                           應華系 吳明淨

     學校、網路、報紙源源不絕的獻上知識輸入我的頭腦,父母仍提供金錢的支柱,在家鄉這端我極其輕鬆的得到一切,但我很少記得甚至不知道如何給出自己。我要如何改變世界?捐千百萬給慈善機構?當上國家領袖?行醫濟世? 透過中原同學們的分享,那個曾經想改變些什麼的想法又再次被喚醒。

     從教案的設計到實際的教學,緬甸的語言、文化、環境對於教學都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從個人的努力出發,加入無間的團隊合作,在緬甸的學生面前都是100分的老師。從中原同學的報告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對他們而言,台下的學生們才是他們的生命導師,他們從學生的身上學習到正向樂觀與富足的心。

     透過同學們的分享報告,我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感動,同時也發現原來我手中握有的知識和專長也能像他們一樣改變世界的角落,我的力量也可以很大。

 

中原大學海外志工分享   應華104 黃瀞儀

    今天老師邀請了中原大學海外志工團隊的同學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志工經驗,他們不但分享了他們的行程、見聞、心得,也提出了幾個他們出團時面臨的問題讓我們思考,其中令許多人疑問許久的就是為什麼要當國際志工而不是在國內逕行服務呢?在開始時他們說這項觀點因人而異,會因為個人的想法而有不同的取捨與觀念,但是聽完他們的分享後,我認為國際志工與國內最大的差別,在於志工需要克服的問題不只是服務的內容,更有語言及文化的差異,而越困難越瓶頸的任務在完成之後,付出者得到的感動極收穫就會越多,同時增廣見聞、讓來自台灣的愛心能散布到世界各地的決心,也一定是志工們選擇往外走的原因之一。除了ppt之外,中原大學的同學們也很熱心地贈與他們回台後將經驗集結而成的書,從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們所有事前的勇氣與準備、當下的臨機應變、回來後的感動及努力,師大的學生其實也不缺乏服務學習的經驗,尤其是參與鄉友會的學生們大多都有機會在寒假組成返鄉服務隊,然而這協國際志工們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也是最令我佩服的一點,就是在他們回到台灣之後依然有後續的動作,製作公益筆記本販賣並將所得捐回柬埔寨當地協助他們蓋圖書館,而協助當地老師獲得新觀念的營隊也讓服務延續,對志工來說看到當地的進步與成長也是最大的收穫,今天的分享讓我們得到許多想法與觀念,收穫良多。


中美面臨的「知識產權」戰爭    智慧財產局未來

    

                                                                                                                       應華106 吳明淨

                                                                                         

     中國許多網站開始限制海外用戶收看例如土豆網、優酷等視頻網站,中國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大大影響了華文影音市場,就在此時臺灣的智慧財產局也擬定立法跟進智財法案,內容簡介如下: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5/21日發表新聞稿表示:

  一、境外重大侵權網站戕害文化產業,建置快速處置措施有其必要

  二、智財局再推打擊網路侵權新措施,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

  三、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國際間已有相關立法

  四、兼顧各方權益,智財局審慎規劃評估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出這一項法案最受爭議之處封鎖境外重大侵權網站,這個消息一出,很多人抨擊政府傷害臺灣人民的言論自由,更再次實施白色恐怖。以更大的角度觀察這個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台灣政府的這一項舉動悄悄的讓臺灣成為 "Great firewall Of Chinaamerica" (中國和美國的防火長城)共產中國的資訊監控向來有名,而民主國家美國其實也有這套資訊監控的機制,只是以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名義包裝這項行動罷了。這些大國的掌權者用「保護智財」、「抵制色情」等理由,藉著法律以及政策實施對公民的資訊監控,當中國的防火長城要跟美國接軌,臺灣即是這兩大監控勢力交會的實驗場所。

        的確,智慧財產需要被保障以鼓勵創作;然而智財規範若淪為利益團體收買政府以保障自己的少數利益,抑出賣國家人民自由給勢力大國就完全失其本意。

 

 

 

 

 

文化與知識 閱讀心得

 應華106 賴維芃

 

        近年來台灣真的有在慢慢進步,陸續爭取到許多大型國際賽事,就如文本所言的:舉辦國際運動賽有經濟價值也有文化效應。台灣為了獲得賽事舉辦權,改善體育場或興建新的運動中心......等等,在在都提升了競爭力,也讓各國看見台灣以及我們的努力。除了這些投資以外,我們應該花更多心思在某一體育類型上,像是風靡一時的棒球,最近又因為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棒球的熱潮再度捲土重來。賽事進行時,街巷中簡直空蕩蕩的淒涼,家家戶戶時不時傳出歡呼或咒怨聲,每個人都為得分而高呼,為失分而憤恨,就連我這個超級棒球門外漢都看得津津有味。可見棒球在國人心中已經超越了運動這樣的等級,它凝聚了我們的向心力,也喚回早一輩人心中的那股熱血,那種就算隔天要上班上課,也要半夜起來看紅葉少棒的沸騰熱血。全民投入的運動,令人激動不已,我想台灣正是需要這種感覺去栽培棒球,開發一個能全民參與的運動文化,加入更多的在地性以及更強的主題性,讓大家聽到棒球除了聯想到美國以外,還能想到台灣,就有如巴西對足球的熱愛,讓世人看見巴西和足球的密不可分。一種運動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致力發展,一個國家同時也代表了一種運動的熱潮,使人民體驗參與的愉悅,凝聚愛國之心,也能從運動中認知到健康的重要價值。

        由此可知,運動不只是單純的揮灑汗水,它是一種人心的凝聚力,是國家的代表,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為運動已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形式。在《文化經濟─台灣運動產業的經濟》一文中提到:「經濟不是與精神生活對立的物質生活領域,而是文化發展所依賴的巨大推動力量。」這段話令我感觸頗深,政府如要發展某項運動,或者贊助某位培訓中的選手,都是要大把大把鈔票的投入其中,而經濟就是運動的推手,就是一整個運動文化發揚光大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不得不承認,倘若只有一些人致力的小眾文化是很難在國際間站住腳的,唯有政府的經濟相挺和人民的全心投入,那麼某項運動或者棒球,甚至某種文化才能閃爍光芒,耀眼世界。

 

                                                                  中原大學國際志工分享心得      應華104李怡慧 40085005I

 

        最近聽了許多國際志工團的分享,因為最近參加了教育部的國際志工比賽、成果發表及頒獎典禮,所以對於國際志工部分有些了解。

 

        我認為中原大學國際志工的傳承做得很完整,持續在柬埔寨耕耘,每年依照他們的需要更新服務項目,這部分值得學習。在當地他們進行師資培育及教導學童英文,雖然他們培育的師資有限,但每一位老師未來都會面對許多學生,影響的範圍又更廣了,所以我認為師資培育有相當的必要性。 

  

        我今年到緬甸當國際志工,也是進行師資培育,我們培育一百三十多位教師,和中原大學一樣,與當地教師分享多元的教學方式,並提升他們的電腦技能,我認為培訓教師這部分相當有意義,因為這就像給他們釣竿,改善教育從老師做起,一位老師能夠影響許多學生,老師間也能夠相互學習,等到我們離開後,還是能夠繼續影響著當地。我們的團隊每年都會到緬甸,如今已第六個年頭,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國際志工,不過我看到當地因為我們而有所改變,這次看到許多學校的圖書館裡有百分之八十是我們募的書、看到學校運用我們的募款進行興建、看到老師運用我們的教法在教室進行布置及設計教學活動,雖然老師們之間的程度差距甚大,但是他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是一樣的,我從來不覺得我們比他們優渥,我覺得他們讓我感受到什麼是簡單的快樂,他們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下了營隊後,沒有人躲在房間用電腦玩手機,每個人都會在庭院中一同聊天、彈吉他唱歌,他們教了我什麼是生活,不被3C產品制約,真誠地與每個人相處,這份感動一直都在我心中,即使到現在,我仍與他們保持聯絡。

 

        在這堂課中,老師一直鼓勵我們要走出去,去當國際志工,以往我比較沒有感觸,而現在我想我能懂老師的用意,很多事情真的要去做才知道,之後也認識了許多國際志工,我發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其實都因為這次的經驗而改變了,無論是去了印度、柬埔寨、泰國等等,即使每個人做得事情都不同,但那份感動其實都是相同的,總有一份熱情鼓舞著你,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能微笑以對,而對當地的責任心也會促使著我們再次回去,國際志工不是短暫的停留,而是精神上的連結,不在當地卻念著當地,這種人生經歷是難忘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是為了增長閱歷而去,而要了解當地需求再進行服務,我遇到許多團隊會到當地教婦女縫布衛生棉、教導當地人衛生知識、到當地行醫、教書、訪問街童等等,或是到當地蓋當地孩子的手印,製作成明信片回台義賣,再將義賣所得捐回當地,我覺得我們青年雖然沒有很多錢,但我們總可以靠著我們的努力及想法,改變世界,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也可以讓世界更美好。

                                                                                                              

 

 

                                                                              中原大學國際志工分享心得                                                           應華系106沈凡音

   在這次課堂中,聽到這些中原大學的學生們去緬甸當志工的心得感想,他們如何克服種種困難以及 在準備的種種過程,我真的覺得他們很棒,也有要出國當志工的沖動。老師也一直一直的鼓勵我們要多多向他們學習,爭取出國的機會,去看看其他國家對這個全球所造成的影響。

   在來臺灣念書之前,我曾經在馬來西亞也當過志工。我有當過很普通的志工也有當過有點危險的志工。怎么說呢?普通的志工就是像某個教育展的志工、饑餓三十或者是去捐血的志工 。危險的志工,是指在505大選前后做的志工。怎么說?就是在那個時候啊,就有很多人民對政府有很多不滿。普通我們所看的報紙,雜志,電視新聞全部都是假消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透過FB或者是網絡的新聞了解到自身國家的消息。那個時候就有一些資源團體出來,像《太陽花》(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77851098899670&id=242549702440598)日報,就有很多很多人去出錢出力去當志工。
  而那個時候的我因為常常聽到爸爸和朋友們議論政治,也對政治開始了解。后來鄰居叔叔有成立多一個團體叫SAM Batu Pahat(https://www.facebook.com/sambatupahat?ref=ts&fref=ts)這個團體,這個團體成立目的也是想像《太陽花》那樣讓人們有公民意識了解自主權人民的權利的團體,這個團體是屬于算是社區性的,《太陽花》這個團體沒有分區域性,所以很多時候也許沒有了解的小部份或鄉區的民情,唯有每個區域都有一個團體才能改善狀況。被這位叔叔影響,我加入了。過程中,曾被政府人員干擾拍照錄影,也曾被人罵的啞口無言。但是我覺得我做的事是對的,只是知識不足,難以很快的想到反駁的證據。

  也許在大學期間我會學習讓自己有能力,漸漸的像中原大學的學生那樣去其他國家當志工累計經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原大學海外志工心得分享

應華103 499850183 周品君

      現今的大學生想開闊國際視野已經不再是難事,舉凡海外志工.交換生.海外實習.雙聯學位.打工遊學,只要有心,一定會有出去看看的機會。老師邀請中原大學的學生與我們分享他們到柬埔寨志工服務的感想,讓我獲益良多。

      柬埔寨比起台灣來說是相對落後的地區,語言不通.生活條件不好,到柬埔寨做志工的確需要有不怕困難的決心。我看到他們分享行前的準備,包括募集物資.事前訓練,還要寫出一份份教案,準備教具。可是到了當地又有完全不同的挑戰,他們要因應情勢變化教學策略。沒有網路時該怎麼辦,當地小朋友的英文程度.教室人數過多,又或者是教室悶熱等等問題都要自己解決。說實在我非常佩服他們的勇氣,過慣了便利的都市生活一下要到非常鄉下的地方真的會很不習慣。他們分享了廁所設施的簡陋,交通的不便,校舍的酷熱...等等。雖然不變不過卻有獨有的純樸自然,小朋友的課餘活動不是滑手機而是在草叢中嬉戲,還有他們摘花送給老師單純的善良,都是都市孩子所想不到的。

 

 

中原大學海外志工心得

交換生 90299003X 楊家豪

   從中原大學的志工們分享前往緬甸進行國際志工服務的心得受益良多,讓我了解到海外做志工的實際情況,許多事情必須要親自去體會才會真正了解。我也有成立一個社團進行偏遠孩童的課後輔導,並結合一些基金會一同關懷這些弱勢的兒童。所以對於海外志工也有些憧憬,也相當有深刻的了解服務的熱忱與快樂,其實並不需要做得太多,你能夠帶一些活動陪伴這些孩童,教導他們一些知識,他們就會相當的滿足,而他們的笑容與致謝,也正是使我們這些志工服務的動力。

 

      從企劃的規劃、資金的募款、小組間的合作配合,到實際去服務,並且最後的檢討,這都是一連串的學習,是課堂上不會交給我們的,從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知識,而從與孩童的互動也能夠學習。希望未來有機會也能夠到海外進行志工服務,能夠深入更不一樣的環境,並且能夠擁有更不同的視角去看這世界,去培養世界觀,去幫助這世界還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