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以「早餐的選擇」作為課堂的開端,並帶領我們從生活中的小細節觀察全球化的影響。
台灣的地域屬於東方國家,依照常理而言應該是吃中式早餐的人占多數,但經過表決器投票的結果,發現大家幾乎都以西式早餐為主。
反而是中式早餐成為較少人的選項,老師也開玩笑的說:「說不定在未來,會做中式早餐會成為一種國寶!」
從一頓早餐,就可以看出全球化對台灣的影響。台灣雖為小國,卻也見證了全球化洪流的足跡。
文化沒有分好壞,台灣能夠多方接受各式文化的融合,迸發出新的火花,飲食也在這股熱潮中有了新的改變,對台灣人而言,
是飲食上多樣的選擇,同樣也是豐富生活的調節。
雖然台灣吸收了各方文化,每個國家的特色展現在台灣人的生活中,舉凡飲食、穿著、以致於價值觀,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然而台灣人在領略全球化的變動中,卻是較不敏銳的。老師在課堂中舉例了許多事件,例如最近令全台灣人民爭議的<服貿條款>,
是跟台灣整個經濟甚至是生活走向有關的重大條款,但其實很多人都是在老師的課堂中才第一次聽到。
而我也是在老師的講解後,才在事後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這條台灣與大陸的協議已經燃燒到各行業中了。
明明我們是受全球化影響極深的族群,卻沒有辦法在面對這些瞬息變動的訊息中,掌握住最即時的資訊,我想,這是我從這堂課中學會的第一件事。
也讓我決定更加留心在國際間發生的大小事件-經濟、政治、到流行趨勢的轉變…都可以窺見這股洪流的影響。
而老師也在課堂中以幾個代表性的事件和時間,帶領我們認識接收國外影響的台灣,老師舉例麥當勞首次進駐台灣的時間、台灣從何時開始穿著西式婚紗…
在接觸全球化的過程中,也讓我更加了解台灣。
而拉到現在的台灣,除了繼續吸收全球化的影響之外,台灣也開始發展出屬於台灣的特色,這點可以在「國片」中發現。
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掀起一股發現台灣小文化的熱潮、《賽德克‧巴萊》讓我們感受到日本時期台灣人的掙扎…
而今年的電影《總舖師》更是把台灣特有的「辦桌」文化描寫的淋漓盡致。
我覺得,台灣不僅是吸收滿滿全球化的熔爐,也是可以萃煉自己文化的搖籃!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